镇政办发〔2011〕191号
关于印发镇江市财政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镇江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镇江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强市富民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共镇江市委关于制定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并实施《镇江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对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提升财政“生财、聚财、理财”能力,推动镇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后发先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以做强财政实力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镇江财政改革发展总体情况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阶段性特征,明确了全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计划执行情况及运行特点
“十一五”时期是镇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也是我市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支持经济发展措施最多、改善民生力度空前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财税政策,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更加稳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镇江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财政“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圆满实现。
(一)“十一五”财政收支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财政规划确定了两大财政收入指标,一是现实目标,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17%,2010年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分别达到260亿元和100亿元;二是奋斗目标,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20%,2010年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120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8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8.1亿元,“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收入现实目标、奋斗目标全部实现。财政支出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17%,“十一五”末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超过120亿元。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已达159.07亿元,五年间年均增幅达到25.04%,“三农”、教育、社保等重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表
单位:亿元
项 目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财政总收入 |
151.3 |
203.3 |
233.2 |
296.4 |
381.5 |
一般预算收入 |
60.1 |
80.3 |
85.66 |
101.6 |
138.1 |
一般预算支出 |
65.08 |
83.58 |
96.57 |
121.32 |
159.07 |
注:“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65.7亿元,年均增幅达26.01%,其中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65.76亿元,年均增幅达23.1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达525.62亿元,年均增幅达25.04%。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支情况分析图
单位:亿元
(二)“十一五”财政计划执行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从我市财政运行态势来看,2006年以来,财政收入总量快速增长,民生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创新亮点不断涌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这五年,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经济良性互动格局更加稳固。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保障重点领域支出、推进各项改革创新的关键基础。五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级财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结构性减税等诸多严峻挑战,始终把抓征管、促增收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咬住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收入目标,牢牢抓住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强化财税通力协作,严格落实征收责任,创新收入征管举措,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连续跨越50亿、100亿台阶,2010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的2.93倍,实现了五年翻了一番多。五年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1265.7亿元和465.76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31倍和2.9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3.8%,分别高于“九五”、“十五”7.5和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1.73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对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区域财政协调发展,京口、润州等5个辖市区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丹阳、镇江新区分别迈上30亿、20亿新台阶,收入“超亿元乡镇”已达到35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十一五”这五年,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显著增强。各级财政把支持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跳出财政看财政”,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不断创新服务经济、服务发展的理念,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促发展作为首要责任,积极帮助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影响,千方百计为企业报项目、争资金。“十一五”期间全市扶持经济发展资金总量达50亿元,市区为企业争取省以上各类专项40.79亿元,为我市企业摆脱危机影响、率先实现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参与制定扶持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千百亿”工程、重大项目奖励等一系列财税政策,大力整合政府性专项资金,集聚政府财力支持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2010年全市仅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一项规模达2亿元。坚持把抓创新作为重要举措,大力支持“科教兴市”、“招所引院”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着力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全市科技支出累计达到94.74亿元,为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开拓市场提供坚实支持。坚持把优环境作为根本保障,主动帮助企业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累计取消、停征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61项,为企业“减负”达3.3亿元,办理增值税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近7亿元,为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这五年,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全面提升。“三农”问题事关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24.6亿元支持“三农”发展,预算内安排的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一是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投入6355万元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开发丘陵山区、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集中财力6.22亿元强势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支持新型农机化加快普及步伐;大幅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累计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34个;积极搭建农业服务公共平台,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科技服务工程、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保险体系等公共服务已初具规模;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元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五年间累计为农民赔付资金4353万元。二是全面完成农村实事工程,先后实施6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6448条规划内村庄河塘疏浚,投入资金6.38亿元支持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确保了农村道路、文化、脱贫攻坚、清洁能源和农民健康等实事工程顺利实施。三是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投入1645万元建成村庄绿化达标村550个、示范村167个;2010年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启动资金,推进“三新”建设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动农民加快向新市镇、新社区和新园区集聚。
“十一五”这五年,民生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财政支出的民生导向更为突出。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级财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52.1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4.86亿元,年均增长22.8%,5年累计完成各类民生支出 237亿元,年均增幅达28.5%,超过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同时,财政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我市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投入81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众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城市、农村月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380元、250元,累计投入2亿元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五房”建设,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累计兑付家电以旧换新,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补贴资金2.67亿元;着力改善镇江人居环境,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老小区整治和“青山绿水”工程,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公众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大力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全力推动“南城北水”等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此外,累计拨付3亿元顺利完成板桥镇震后援建工作。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出投入情况表
项 目 |
教
育 |
文体传媒 |
社保就业 |
医疗卫生 |
农林水务 |
科
技 |
环境保护 |
社区
事务 |
其
他 |
五年累计(亿元) |
95.44 |
7.9 |
28.54 |
25 |
43.61 |
14.71 |
17.7 |
59.91 |
232.8 |
各项占一般预算支出总量比重 |
18.16% |
1.50% |
5.43% |
4.76% |
8.30% |
2.80% |
3.37% |
11.40% |
44.29% |
“十一五”期间一般预算支出结构图
“十一五”这五年,财政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出坚实步伐。各级财政始终把创新作为应对危机促发展、破解难题求突破的重要抓手,大胆探索实践,创新体制机制。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之后,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收支脱钩”零基预算改革,彻底改变了 “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式;全力推动“扩权强县”,顺利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新一轮市对区财政体制,“属地征管、增量共享”的城区财力分配格局更加稳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推开,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有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网络化监管全面实施,“四位一体”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稳妥推进公务员津补贴改革;积极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财税库行数据联网、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等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此外,财政法制建设、预算信息公开、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镇江财政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镇江财政收入增加最多、财政实力提升最快、财政职能发挥最好的时期。经历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洗礼和国际金融危机考验,全市财政干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争先意识更加鲜明。“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始终坚持把服务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全面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为推进镇江跨越发展、后发先至提供财力支撑。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做强财政实力作为财政工作的着力点。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合理运用各项财税政策,抢抓机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推动财政经济良性循环,不断做大做强财政综合实力。始终坚持把优先保障民生、构建和谐共享作为财政工作的落脚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调优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财力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切实体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依法科学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点。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四位一体”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为实现“十二五”财政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镇江财政“十一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伴着财政潜在风险加速累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实施,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等方面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融资规模扩大带来的偿债压力正不断加剧财政运行风险,“十二五”期间关注并防范财政风险刻不容缓。二是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支出结构性失衡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间,财政保障能力虽然得到提高,但是“吃饭财政”的状况仍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保运转”类支出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仍占据相当地位。在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中工资福利、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1/3以上。三是财政支出总量大幅提升,支出绩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提升财政实力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理财能力,在发挥财政职能的同时还需要完善运行机制,在突出财政服务效能的同时还需要强调财政监督作用,有待逐步建立更为科学高效、规范严密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 “四位一体”的现代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纷繁复杂。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阵痛”和国际环境的波动,都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推动财政改革创新的任务仍将艰巨而繁重。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实现“十二五”镇江财政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加主动地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一)宏观背景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国家战略,江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将向纵深推进,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将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明显加快,这些都将为镇江跨越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极为难得机遇,经济发展的量质同步提升也将为财政持续增收、结构持续优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层次偏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市跨越发展步伐,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财政收支矛盾短期内仍无法缓解,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财政实力强、开创“十二五”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仍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持之以恒地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阶段特征
综合分析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这将为财政改革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由于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及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特征。
一是财政收入“蛋糕”不断做大,但保持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的难度将明显加大。随着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新兴产业增长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税基、税源正逐步发生积极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突破1万亿元,传统制造业税收仍将持续回升,新兴税源“增量”效应将逐步显著,均将对财政持续增收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但仍面临着增量不大、增速不高、结构不优的严峻形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发展速度经历“十一五”高速发展后将有所放缓,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企业利税增长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特别是我市经济结构“整体偏重”,增值税、营业税及所得税结构“倒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财政收入“实惠度”。未来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征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将对我市“偏重”的经济结构及税收结构提出新挑战。同时,我市新增税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三产特别是房地产业高速增长,在未来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新兴产业规模产税尚待时日的形势下,“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继续。
二是财政民生保障职能更加凸显,但保障增点扩面、实现收支平衡的压力将持续上升。当前,民生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财政保障的重点正逐步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公共财政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着力点,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等新增支出将大幅增加,对财政保障标准、保障范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财政可用财力增长不快、增量有限的形势下,财政刚性支出快速扩张将给财政支出带来巨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将异常突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破解财政收支“困局”,成为做好民生工作,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关键性任务。
三是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进,但确保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当前,财政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财政的资金使用方向、财力投入方式、信息公开程度等提出更为细致、更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财政改革的重点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侧重对部门、单位的监管,向注重规范财政自身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增强财政运行“透明度”等内部环节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能“自我革命”,主动适应政府和社会对财政改革、管理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运用新的管理工具、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当前财政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许多矛盾的焦点逐步向财政集中,突出表现在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上。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逐步加大,已成为加剧财政困难、影响财政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各类政府性债务逐步进入还债高峰,融资平台财务风险将直接转换为财政债务风险,如未能及时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风险,政府债务将成为影响“十二五”财政健康平稳运行的首要因素。
三、“十二五”镇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跨越发展,实现强市富民为主题,以做大做强财政实力为抓手,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保障职能,促进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完善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全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为镇江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的总目标是:一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导向更加明确。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科教和人才优先发展,完善财政体制,创新财税政策,强化资金引导,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结构转变。二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有效均衡分配可用财力,不断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四位一体”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更加成熟。加快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科学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法治财政”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促进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三大目标”,未来五年全市财政工作将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总体方针,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坚持壮大财力和优化结构相结合。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全面掌握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和工程进展情况,加强对项目的全程服务和跟踪分析,及时协调解决有关财税问题,大力培养财源税源,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财政增收格局。同时,加快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完善财税联网和数据交换机制,不断健全重点税收监控体系,深入挖掘税收征管潜力,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坚持完善政策和创新方式相结合。抓住国家“十二五”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整合资金存量,优化资金投向,推动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快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通过直接参股、财政贴息、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调整投向、服务百姓”的要求,确保新增财力主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向重点领域倾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坚持支出需求与财力供给相协调,对必保的项目支出做到切实安排到位,不留支出缺口。坚持精细管理和防范风险相结合。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积极探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新举措、新思路,逐步将社保基金、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预算执行流程,强化预算绩效监督。同时,研究建立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债务偿还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指标
1.“十二五”财政规划财政收入指标
“十二五”财政规划财政收入指标的确定,本着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客观可行的原则,主要注重财政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个方面。 “十一五”期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约为23.1%(不计价格因素);财政收入对比GDP弹性系数约为1.3。按照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同时兼顾优化收入结构的要求,确定年增幅20%为全市“十二五”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必保目标,到2015年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达35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多。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照25%增幅安排,到2015年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力争超过400亿元。同时,力争到“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和一般预算收入税收占比分别再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目标既保证收入增长与GDP 相协调,又充分体现“做强财政实力”的要求,可以作为“十二五”财政规划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分年度财政收入计划及增长目标(必保目标)
单位:亿元
项 目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全口径财政总收入 |
457.8 |
549.4 |
659.2 |
791.1 |
949.3 |
20%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165.7 |
198.9 |
238.6 |
286.4 |
343.6 |
20% |
“十二五”期间分年度财政收入计划及增长目标(奋斗目标)
单位:亿元
项 目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全口径财政总收入 |
476.9 |
596.1 |
745.1 |
931.4 |
1164.3 |
25%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172.6 |
215.8 |
269.8 |
337.3 |
421.6 |
25% |
2.“十二五”财政规划财政支出指标
“十二五”财政规划财政支出指标的确定,根据财税体制结算的财力,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优化结构、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支出总量。“十二五”期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预计达20%。“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新增财力更多地向民生倾斜,教育、农业、科技、卫生等民生领域支出增长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性收入增长,财政性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完整,预算执行更加均衡高效,预算监管更加全面规范,预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水平。
四、“十二五”镇江财政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与政策举措
根据“十二五”镇江财政发展指导方针,围绕财政发展指标,“十二五”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以做强财政实力为目标,建立健全财政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地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部门将全力以赴抓征管、促增收,确保实现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总量达到350亿元的目标,并力争实现预期奋斗目标。一方面,不断做大做优财政收入“蛋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主题,切实加大对科技含量足、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投入,强化对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跟踪服务,充分挖掘财税增收潜力。同时,充分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聚合社会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税源企业和项目落户镇江。另一方面,着力强化财税收入征管。进一步完善收入征管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和考核监督办法,确保财税收入增量与提质“并举”。进一步创新财税征管手段,全面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建设,充分挖掘地方税收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加强税源监控,坚持主体税种和零星税收一起抓,加强管理与服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认真做好全市非税收入的征收和管理,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二)以支持创新驱动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步伐。牢牢把握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期”,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大力支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产业发展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同时,加快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的创业投融资机制,引导财政投入向“基金滚动式”方向转变。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城市旅游集聚区建设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推动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和应用。积极鼓励优质产品“走出去”,支持外贸企业境外办展、国际认证、宣传推介,逐步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重点支持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吸引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落户镇江;强化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平台;更大力度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
(三)以优先保障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财政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对教育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三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充分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努力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自求平衡”,稳步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五房”建设,继续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财政补贴制度。千方百计促进充分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着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完善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制度,多方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不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重大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继续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范围。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平安镇江”建设。支持启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依托,着力强化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以支持新市镇、新社区、新农村“三新”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投入机制,在巩固现有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拓宽农业资金来源,确保支农资金在“两个高于”基础上稳步增长。完善投入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切实提高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继续扶持农村金融发展,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联动发展,积极推行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利益。加快推进“三新”示范建设,为推进“三新”建设营造良好的财政政策与制度环境,有序推进新市镇试点,发展经济中彰显特色与优势,探索、创新与城市接轨的社区管理模式;在抓好工业园建设、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五)以提升支出绩效为抓手,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更为完善、更加精细的 “四位一体”现代财政管理体系。突出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健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实行政府性专项资金目录管理,加强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建设。突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快推进财税库行联网系统横向联网,强化对项目前期准备、用款计划、支付申请和资金拨付等基础环节控制,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突出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以预算绩效目标为导向,“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评价”三环节相结合的绩效管理体系,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项目,推动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不断扩大市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覆盖范围,逐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新机制。突出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继续推进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不断强化财政收支监督、会计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大对重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加快预算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规划化进程,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自觉接受监督。突出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借、用、管、还”一体化长效机制;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财务权力节点监控,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运行、项目“三大成本”控制;严格债务举借和担保程序,动态监控政府债务情况,建立有效的债务规模管理、风险预警和偿债准备机制。突出推进支出领域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快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研究探索资产闲置“公物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政府采购“阳光工程”;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积极推进公务用车管理改革,大力压缩“三公”支出费用;建立健全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制度、监督管理和控制机制。
(六)以增强整体素质为保障,切实加强财政干部效能作风建设。按照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和推动发展的要求,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组织保障。一是创新干部遴选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推进财政干部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才潜力的充分发挥。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加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强化应用平台支撑,实现财政业务部门之间、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推动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准、国际化的财务人才支持。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建立健全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财政反腐倡廉制度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努力营造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工作环境。四是狠抓财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大力推行机关工作首问首办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真正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
主题词: |
财政 十二五 规划 通知 |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1年8月12日印发 |